• 致远 ▪ 达观天下

全国人大代表张涛:抢抓商业航天新机遇 培育低空经济新动能

“学习强国”北京3月11日电 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,要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。围绕这一部署,作为长期关注航天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在两会期间接受了“学习强国”记者专访,基于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,深入阐述了推动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,并就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。

全国人大代表张涛:抢抓商业航天新机遇 培育低空经济新动能

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 受访者供图

筑牢根基:多维度协同推进商业航天发展

近年来,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,在运载火箭、卫星制造、测控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全面突破,为卫星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。2024年,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 68 次,占全球发射数量的26%。三大电信运营商加速布局卫星互联网业务,全面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。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——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,为后续大规模发射试验和商业发射筑牢了根基。

张涛代表指出,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:在技术层面,火箭回收、卫星批量化制造、动态组网等核心技术亟待突破;在安全层面,卫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尚不完善,亟需实现信源加密从单一防护向系统化防御的转型升级;在商业模式层面,企业普遍面临高成本投入与回报周期长的双重压力,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。

面向未来,张涛代表建议构建“政策—技术—安全”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体系:在政策支持方面,完善卫星出口专项政策,建立民营企业“出海”审批绿色通道,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;在技术创新方面,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,通过专项扶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;在安全保障方面,建立健全覆盖卫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标准体系,推进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建设。唯有实现政策精准发力与严守安全底线,方能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双轮驱动: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

“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,是撬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双杠杆。”张涛用“战略基石”定义商业航天的意义:其一,可减少对外技术依赖,保障国家通信、导航安全;其二,万亿级市场将催生太空旅游、资源开发等新业态。他特别提到技术外溢效应:“火箭回收技术推动材料革新,卫星小型化带动精密制造升级,这些突破将反哺高端制造业‘强链补链’。”

对于低空经济发展,他描绘出一幅立体图景:无人机物流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开辟城市空中交通,低空旅游激活“空中消费”……“技术突破与政策护航缺一不可。”他建议加快制定《通用航空法》,构建空域分类管理、飞行器适航认证等制度,让“天际蓝海”安全启航。

开拓蓝海:向海图强拓展“空中丝路”

当前,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美元,我国民营企业在低成本、快速响应等方面优势显著,能够满足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在通信、导航、遥感等领域的多样化需求。张涛代表进一步阐释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国际合作路径:“通过构建高效、安全的卫星数据服务平台,实现卫星互联网、物联网与卫星技术的深度融合,可为沿线国家提供定制化的卫星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。”他以具体案例说明:“针对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,可以提供精准的农情监测服务;面向海洋型国家,则可量身打造海洋通信网络。这种差异化服务模式,既解决了沿线国家在卫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瓶颈,也彰显了我国商业航天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。”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实施,为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。张涛代表分析指出:“‘一带一路’共建国家对我国民用商用卫星出口业务需求持续增长,这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认可,也为民营企业‘走出去’创造了有利条件。”

张涛代表对全国两会提出的商业航天发展政策高度关注。他表示,国家明确支持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产业规划,这将鼓舞更多科研团队聚焦火箭回收复用、卫星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,推动航天科技成果在气象监测、物流运输等领域落地应用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完善空天产业链贡献专业力量。(“学习强国”记者谷雪 张玲玉)

责任编辑:徐洁

返回首页